暑期,慕名来到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游客络绎不绝。最让游客们难忘的,是这里保存的一座座历史建筑:石厝教堂、美国领事馆、乐群楼……
每一座历史建筑的门口,都有一个二维码标识。轻轻一扫,翔实的介绍资料一览无余。这项方便游客的举措,来自与仓山区文物保护部门合作的一个民间团体——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。
2011年2月,福州文化爱好者薛纪天牵头创办“福州老建筑群”团队,建立福州文化遗产爱好者的交流平台。当年9月,当时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、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的福州人林轶南创办“福州老建筑百科”网站,致力于搜集福州历史建筑及文化遗产资料。两个平台“双剑合璧”,汇聚成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,成为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民间力量。
以满腔热情,建立历史建筑遗产档案
“福寿桥俗呼小获桥,位于罗源县松山镇小获村山边厝自然村小获溪上,西南至东北架向。始建宋代,清道光十七年(1837年)三月重修……”7月14日,“福州老建筑百科”网站更新了最新一条内容,不仅有丰富的内容介绍,还有现场拍摄的几张图片,生动记录了古桥历史。
建立遗产档案,是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长期坚持的公益之举。早在2011年1月,团队前身“福州老建筑小组”建立时,就成功组织了“逛仓山老洋房”城市徒步活动。此后,无论是来自QQ群、微信群还是百科网的团队成员,都把实地走访作为基本活动。
薛纪天介绍,群内不定期组织成员走访街区、古建筑、古村落的活动,通过实地考察,记录有价值的老建筑,从当地人口中挖掘历史内涵。
团队成员的身份五花八门:学生、公务员、学者、医生、公司职员、自由职业者、征迁办工作人员……年龄最小的还在上学,最大的已年逾花甲。薛纪天说,让一群看似“风马牛不相及”的人走到一起,完全是因为对福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。
除了热爱,团队成员也体现出专业性。多年来,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一点一滴收集的资料,全部展示在“福州老建筑百科”网站、自行开发的“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”和“福州老建筑”微信公众号,并通过自建“福州老建筑”地理信息系统,完成了遗产数据的分类、汇总和应用。
“福州老建筑百科”网站站长林轶南认为,公众参与虽然并不能取代传统的、以专业人员为主导的文化遗产记录方式,却可以成为主流途径的良好补充。“网站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档案管理和分类体系,积累了一批珍贵的基础数据和历史资料。”林轶南介绍说。
以实际行动,为被拆古厝“维权”
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了解越深入,就爱得越深沉。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以“眼里不揉沙子”的较真劲儿,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针锋相对。
2015年1月底,仓山区“横龙陈祺厝”被公布为未定级文物,因为信息沟通不及时,加上没有显著标识,周边建设项目在施工时未能掌握这一信息,结果2月份“横龙陈祺厝”就在施工中被误拆。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闻讯后,积极反映、全力呼吁,最终促成“横龙陈祺厝”异地重建,并被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。如今,“横龙陈祺厝”成功活化利用,打造出福州首个乡村博物馆——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,不仅留住了乡愁,也吸引了游客。
这件事让仓山区相关部门深受触动。为避免因缺乏文物保护标识导致的误拆事件再次发生,仓山区在全省首创对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挂牌保护,防止城市建设中误拆或毁坏不可移动文物。目前,这一挂牌保护的创举已在福州多地推广。
多年来,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通过网络发声、撰写专文、呼吁保护等方式,接连为连江县厦王里孙氏民居、台江区山边街55号鲁班庙、闽侯县徐家村古村落等古厝“维权”,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厝保护“民间代言人”。
前几年,台江区太平汀州地块启动征迁时,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在即将拆除的福州杉行公会中,发现一块刻于1921年10月10日的石碑,石碑上记载公会会址信息、捐建商号名称及捐建人姓名等,是福州近代木材行业发展的实物见证。为抢救石碑,团队在QQ、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呼吁网友“众筹”保护,获得几千元爱心款后,立即请几名搬运工人将石碑搬迁保存。搬迁现场,两名团队成员还在石碑上找到了先祖名字,激动不已。此外,团队成员又亲手搬迁了会馆界碑、慈善业界碑等一批面临毁灭的石构件。后来,这批石构件被台江区文物部门集中保存管理。
薛纪天说,团队的“维权”行为突出建设性,重点是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。团队自成立以来,一直坚持“非盈利”原则,从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和冠名赞助,始终秉承“遗产保护是公益事业”的立场,保持独立性。
以民间力量,积极参与保护规划编制
在长期的遗产保护实践中,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意识到,由政府部门公布的保护规划,是古厝、老建筑、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的“护身符”。所以,团队立足民间力量,突出专业色彩,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,从源头上加大保护力度。
2012年6月,在《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》编制阶段,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积累的基础数据成为重要参考。团队成员之一的规划师林轶南,也参与了这个规划的编制工作。2013年,在规划初稿编制完成后,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的志愿者又梳理出4座有价值的历史建筑,并立即联系相关单位,最后4座建筑均列入保护范围。
近年来,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参与了一系列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关的规划编制,取得了显著成果。“从团队刚成立时的被动参与,到后来在有关部门邀请下主动介入,我们在规划编制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,政府部门也树立了‘开门编规划’理念,公众参与越来越多,保护成效越来越好。”薛纪天说。
“福州老建筑”团队保护的目标,不仅是一座座老建筑,更是属于老建筑的独特历史文化记忆,也因此发生了许多温情的故事。
美国友人柏凯斯(Keith Bradsher)的祖辈,是曾经在闽清工作、参与创建六都善牧医院(闽清县第二医院前身)的兰玛利亚。当时,兰玛利亚在福州收养了一名中国女孩兰醒球,她后来创办了毓英女子初级中学(福州第十六中学)。兰醒球被收养前姓郑,家族中还有侄子郑国贤等后人。所以,柏凯斯认为自己和郑氏后人是有亲缘关系的,一直想到中国寻亲,但却一直没能取得联系。
林轶南在探访福州老建筑时,了解到这段中美情缘,决定克服困难帮助柏凯斯实现愿望。今年2月,柏凯斯来到福州,林轶南和他一起上鼓岭看了兰家房子的界碑,又到福州第十六中学查看了校史档案,还探访了兰醒球的故居,更加坚定了柏凯斯寻亲的决心。今年6月,在2023“鼓岭缘”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召开之前,郑国贤的次子郑耕从纽约返回福州。林轶南得知后,立即和他取得联系,终于促成了柏凯斯和郑氏后人的相聚。双方一见如故,郑耕向柏凯斯介绍了家族史,以及兰醒球生平的更多细节,让柏凯斯高兴不已。
“大家都很尽心,通过好几个月的寻找,失联的家庭重聚,柏凯斯和郑耕约定在纽约再见。这是我们从福州老建筑中发掘的跨国寻亲故事,并且让这种缘分得以延续。”林轶南感慨地说。
福建省凡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
电 话:0594-2500003 邮 箱:353510013@qq.com 网 址:http://www.fjzhirui.com/ 地 址: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何寨社区康富西路85号办公大楼一层101
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POWER BY@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4697号